编者按: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道德和学风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为倡导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各项任务,我校也将2012年定为学术道德建设年。《光明日报》近日刊发两位大学校长的文章,现予以转载。
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
浙江大学校长 杨卫
杨卫:我国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不仅反映了学术界诚信意识和诚信机制的薄弱,而且折射出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浮夸文化土壤。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是崇真的学术氛围。
学术诚信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表明学术诚信问题主要根源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术研究成为一种潜藏名利诱惑的职业;二是社会给予研究人员的期望和压力过高,同时伴随着不正当竞争、同行压力、扭曲的评估系统等现象;三是缺乏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四是对不正当行为的查证和制裁力度不够。我国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不仅反映了学术界诚信意识和诚信机制的薄弱,而且折射出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浮夸文化土壤。教育部的意见把握住了这些核心问题,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
重视学术规范教育。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对学术规范的无知和意识薄弱是导致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2008年底发生的“贺海波论文事件”对于浙江大学教训深刻。之后我们举一反三,强化诚信是为人之道、学术之本,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必备一课。此外,在帮助师生掌握学术规范知识、树立科研诚信意识的同时,我们要着眼构建良好的学术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克服投机取巧、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尤其要发挥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感染教化的作用。
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不端行为与扭曲的学术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过度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容易促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甚至铤而走险从事学术不端行为。所以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尤其是在考核评估中避免“一刀切”,建立“和而不同”的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形成“宏观压力大,微观空间足,学术规范强,评估体系巧”的政策环境,抑制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激励师生通过扎实的研究工作获取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成果。以“代表作”为主体内容的评价体系,可能是走向以贡献为度量的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探索方向。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学术不端现象往往暴露的是学校管理制度的疏忽。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关键在于采取科学的科研项目管理措施。目前中国高校在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注意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做法,但往往容易忽略他们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避免学术失范的有效举措。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善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审计和同行监督,确保师生在研究过程包括论文发表环节中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整肃学术不端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现象,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维护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是中国高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要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和处理程序,建立和支持独立工作机构调查取证,既要做到快速严肃处理,又要坚持公开公正透明,从而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纠错教育机制。同时,我们也要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权益,制止不负责任的“诬告”和“恶搞”。
近年来,学术诚信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际学术界对中国近年来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进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自觉融入维护学术诚信和行为规范的世界学术共同体。
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保障
北京大学副校长 王恩哥
王恩哥:当前,在高校的教育与科研活动中,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这些行为和现象如不加以制约,将严重破坏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
北京大学将进一步完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优良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
首先,学风建设是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学术风气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事业,不仅要授之以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直的为人作风,良好的学风氛围是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
其次,学风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大力推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净化学术风气、树立学者风范,是高校发挥人才优势,为国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根本保障。
当前,在高校的教育与科研活动中,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这些行为和现象如不加以制约,将严重破坏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污染学术环境,阻碍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制度是保障,落实是关键。
第一,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体,各相关部门共同构建的制度体系。作为教书育人、学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学风建设工作的主战场,高校对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视及组织落实力度将直接决定学风建设工作的成效;主管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的宣传、支持和监督,将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利于更广泛的营造学风建设的社会氛围。
第二,要增强学术活动人员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学术活动人员自身充分认识到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是其保持良好学风的原动力。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学风建设,教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监督约束体系。科研评价考核在学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科研工作者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科研评价考核,科学的科研评价考核指标有利于引导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行为向重视创新、重视质量的方向发展。同时,建立起全方位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是将学术不端行为防患于未然,充分加以控制的重要手段。加强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可以提高科研工作者学术不端的行为成本,有利于降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机率。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规范调查和严肃处理能表明态度和立场,并对可能发生的学术不端进行警示,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第四,落实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是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体制机制的建立使学风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将这些体制机制落到实处,才能充分保证学风建设取得实效。高校在加强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领导负责,全校师生全面动员、共同参与,各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要将学术规范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使学风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