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地理学分支研究开辟新理论范式

预审:bodazy  点击:

时间:2012-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立足中国独特的地缘地貌,创新传统地理学发展模式、协调资源利用、开发新能源已成当务之急。
  
  101314日,全国1200余位地理学研究者齐聚河南大学,参加由中国地理学会与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围绕“地理学发展:科学与社会”这一主题,与会者共同探讨地理学各分支研究领域涌现的热门议题。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地理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研究地理不仅可以优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更能增强地理学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刘燕华呼吁,地理学工作者要紧抓新机会、探索新境界,积极开拓创新,加强地理学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
  
  历史地理学:从区域视野进入流域视野
  
  自学术界20世纪60年代提出“区域历史地理”的概念后,如何实现综合研究的目标,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难以推进的问题。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界学者提出从区域视野进入流域视野的历史流域学研究路径。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太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尚义是历史流域学首创者之一,他从地理史角度,揭示了我国地理学研究由来已久的“以水证地”思想。据王尚义介绍,1964年,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首先提出“河流学”概念。他将自然、经济和文化功能理解为流域基本功能,并认为各种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着流域的健康,保证了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运转,支撑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王尚义提出,探讨流域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未来流域人地关系和谐共处提供服务,是历史流域学的学科目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坚认为,历史流域学的提出是在历史地理学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总结和深化。流域的本质是一个个边界清楚的地理区域,它内部的平原和山地因流域环境而异,流域内外呈现出各种地域关系和空间组合,最适合开展综合性研究。因此,目前讨论和研究历史流域学很有必要性。
  
  经济地理学:创新传统发展模式
  
  回顾起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之路,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说,中国经济地理学一直以来重视“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中国经济地理学既应保持优良传统,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区域问题,又要加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建设,特别是科学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建设;既需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创造具有中国经验的理论范式,促进国际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又需要提高公众地理学方面的科学素质,提高经济地理学对公共政策和社会公众的影响力。
  
  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李小建提出,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立足中国独特的地缘地貌,创新传统地理学发展模式、协调资源利用、开发新能源已成当务之急。
  
  城市地理学: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地理学正在为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完备的理论支撑。
  
  城市群开始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建议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建立城市群发展的政府组织协调机制、城市群公共财政与储备机制,建设快速通道,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群快速通道系统,构建与全球供应链关联的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城市群科学规划。
  
  在社会学、政治学领域受到较多关注的中国单位及单位制度的相关研究走进了地理学研究视角。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柴彦威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新单位主义。柴彦威认为,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可以将中国城市近60年来的发展分为单位化和去单位化两个时段。城市发展在这两个时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境,新单位主义作为面向低碳城市、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的新的城市组织理念,将有望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化解这些问题与困境。

 

添加者:张顺  添加日期:2012-11-02 审核者: 审核日期: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119

Copyrigh@2014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