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2011计划”给沪上高校启示——创新,要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

预审:bodazy  点击:

闭门造车搞创新,单兵作战的力量总是有限——这一次,上海高校又吃亏了。

  日前公布的教育部“2011计划首批名单,入围的牵头高校中,没有一所上海本地高校。(本报412日曾做报道)

  谈及失利原因,不少沪上高校的专家学者直言,玄机其实隐藏在“2011计划的名称里:这个计划全名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初衷是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11大于2的目标;此次“2011计划名单上列出的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关键点亦在协同”——创新不是让高校单干,而是联手其他单位一起攻关。

  产学研如何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对上海高校来说,这不是个新话题,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毫无疑问,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在对接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困惑却来了: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都有近忧远虑之分,大学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哪里?

  没有行业撑腰,大白马也落选了

  日前公布的“2011计划首批名单,让沪上高校深有触动。和过去的“211”“985”工程相比,“2011计划的评审口味似乎突然变了——名校的牌子失去了优势。比如,此次入围区域类的协同创新中心有4个,分别由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牵头。除苏大外,其余3家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2011计划的主要调研起草人之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表示,这一计划的新意恰恰在于瞄准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它不再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是涉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要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找到契合点,转化为生产力。

  有人注意到,在新一轮的创新竞争面前,一些地方院校和行业院校成为黑马,而人们心目中的大白马却纷纷落选。

  清华大学虽跻身首批名单,但其所在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北京大学牵头,清华只是作为协同高校出现。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结果在清华内部震动不小。据了解,在最初申报时,清华首推的并非量子物质学科,而是该校更具科研优势的新型功能材料项目。学界有一说,清华在这个学科上全球排名第四,几乎是所向披靡。但是,这个顶级名校重磅推出的优势项目,却在评审中落选了!

  有分析认为,新材料研究固然是很多行业发展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缺乏来自特定行业的支持,没有一个行业为这个项目撑腰”——这一点,和“2011计划要求的协同,很不搭。

  是否入选‘2011计划首批名单,和大学的学科实力没有太大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刘燕刚介绍,上海交大此次拿出颇有学科优势的激光物理申报“2011计划,落选原因可能就是和清华犯了类似的错误。

  除上海外,广东、山东等教育大省也在“2011计划评审时栽了跟头,集体落榜。

  产学研两张皮,软肋怎么克服

  分析14个协同创新中心胜出的原因,刘燕刚看出了不少道道。他说,有些案例很值得沪上高校、行业乃至社会各界一起思考。

  不少上榜的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都很有后台:集聚着来自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优势资源。

  例如,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的是苏州大学,背后有苏州工业园区的全力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背后都有来自行业支柱企业的强力支撑。据了解,在入选“2011计划前,有的上榜高校就已获得了来自企业几十亿资金的支持,铁了心地要联手搞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同济大学的一位负责人说,“2011计划传递了一个信号:除了大学本身的科研实力,它更看重的是大学和各单位之间协同的基础和机制。相形之下,沪上高校的软肋就明显了。不少行业和企业都认为,他们的技术更新和发展只能自力更生,在上海的高校里无法获得支撑;而大学对企业也有意见:每次都把现成的技术难题交给大学解决,谈到联手攻关技术共性问题,企业缺乏长期投入研发的积极性,也没有撑大学一把。

  刘燕刚持类似看法,上海本地的国有企业历来很强势,在一些关键技术的攻关上并不甘心让高校牵头。

  国家级战略计划,该关注远虑还是近忧

  “2011计划的出台,貌似是要倒逼沪上高校突围。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首份名单或许还发出了一个信号:高校的科研应当兼顾前沿和实际应用,真正提高科研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教育部的说法,这个计划的本意是要鼓励高校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但老实说,我从首批公布的名单上,看不到有这么一层意思。一位任教于沪上“985”高校的专家表达了他的困惑:这么一个重量级的国家战略计划,到底应该用来扶持哪一类项目?是和眼前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项目,还是一些着眼于未来的、前沿基础性学科研究?

  这位教授说,从首批入围的一些项目看,它们多数聚焦于某一项重大技术或者某个产业领域的研发、攻关。还有人发现,此次入围“2011计划的高校还有一大特点:同城效应。比如,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都在天津,而北大、清华和中科院物理所三家都在北京,且是车程半小时内就可抵达的近邻同城的好处是:在地理上,各协同单位之间没有障碍,协同成本自然就低,合作效率更高。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大学的科研不应该太过近视,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才是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责;但大学同样不能远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只顾着摘取大的科研成果。

  刘燕刚则认为,“2011计划算是给沪上的高校提了个醒——要学会两手抓。比如,随着上海的产业结构转型,一些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外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对接这些城市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培育新的学科点,为区域和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完)

添加者:王士武  添加日期:2013-05-13 审核者: 审核日期: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119

Copyrigh@2014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