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其实质是各学科知识体系的互相渗透和多学科思想精华的融合。近现代科学的创新和新技术的产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基于此,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传播,理应受到传统学术期刊的格外关注。但也正因为交叉学科本质上的多学科性,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复杂,对学术期刊遴选优质文章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交叉学科需要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作为单一学科学术评价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术期刊遴选单一学科优质文章审稿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将同行评议引入到传统的三审定稿(基本模式为编辑初审、副主编二审、主编三审)制度当中,即二审多为专家审稿(同行评议),并且得到了管理部门(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意见》中强调,有条件的学报可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切实保障审稿的科学性和公开性)、学界及学术期刊界的广泛认同,但也受到了一些非议。
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同行评议制度及如何适用同行评议制度,质疑之声就更加明显。究其实质,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其制度本身科学性、公正性、时效性的怀疑以及实践上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担忧。笔者认为,在没有一个更好的学术评价办法替代之前,同行评议仍然不失为学术期刊对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评议遴选的主要途径。关键是,我们要正视当下学术期刊审稿过程中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的不足,找出对策,不断完善,使其发挥出真正的评价功能。
问题:失公正性、失科学性、失时效性
综合近些年该领域的研究及本人的一些思考,我认为,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同行评议过程的失公正性。传统的学术期刊多以学科为分类标准,且按学科来配置编辑人员,表现为单一学科的组合。面对涉及两个甚至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将其归类到哪个学科更为合适。再考虑到二次文献转载及影响因子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期刊就会从心理上抵制该类研究成果的正常遴选。同时,由于审稿专家也多以学科来进行分类,致使编辑部只是盲目地送一相关审稿专家复审,抑或根本不送。
其次,同行评议结果的失科学性。专家审稿科学性的前提是需要建一个针对期刊发文领域系统而规模庞大的专家数据库。而当下学术期刊或基于成本的考虑,或由于编辑自身专业方面的局限,其数据库的规模及系统性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审稿要求。有些期刊对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外审,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很少能请所有相关学科的专家来“共同会诊”,致使外审的结果很难有科学性。
再次,同行评议审稿周期的失时效性。期刊的审稿专家多为学界的权威或中青年翘楚,不但有自己的科研任务,有些甚至有大量的行政工作缠身。因此,要想短时间内完成一篇交叉学科文章的审稿工作,无异于痴人说梦。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即使审稿通过,其时效性无疑大打折扣。
另外,同行评议也可能导致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在实践上失去保护。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专家来共同审稿,如果出现成果在发表之前被剽窃的情况,就很难查清楚是哪一个专家在审稿过程中外泄了甚至剽窃了该成果。在该成果发表之前,即使是剽窃的类似成果先发表,也很难说清楚哪一个成果是“复制品”。
出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科学合理遴选专家
虽然学术期刊在面对交叉学科研究成果适用同行评议制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不可改变。
首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交叉学科的研究多以“问题意识”为中心,而淡化了学科的界限,这也正如金吾伦先生所总结的“交叉学科创造了以‘问题解决’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问题意识”恰恰是我们当下学术期刊追求的办刊理想,也是期刊特色化之路的根本所在。只有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配置编辑资源、组建专家库,才能使交叉学科的审稿落到实处,才能科学合理地策划专栏和专题,才能真正地实现期刊的特色化。
其次,科学合理地遴选专家。专家无疑是同行评议的一个重要条件。专家的素质、专业水准及责任心等对同行评议过程的公正性、结果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及知识产权保护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此,学术期刊应对专家的遴选及专家库的组建充分重视。专家的遴选既要注重其专业水平(可参照有些学者所提出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遴选),从而保证评议结果的科学性;同时又要考虑专家的综合素质,以保证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对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要考虑专家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保证评议在短时期内完成,从而成果的时效性得到充分的保障。
再次,加强编辑部的管理。编辑是期刊的灵魂,编辑的素质、专业水平及责任心等也是同行评议能够良好实施的有效保证。从专家的遴选到来稿的选送及中间环节的衔接都需要编辑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相应的各种能力和辛勤的劳动。作为期刊的主编,则不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审稿制度,还要为编辑提供各种机会(如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编辑的岗位培训、编辑的继续学习深造等),以使编辑能迅速地提高各种技能。
最后,对同行评议不宜盲从。正如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所指出的,同行评议是科学审稿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但该制度中编辑的初审及主编的终审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专家基于自身的学科限制,很难说在个别的评审上不会出现有失公允的评价。同时,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审稿环节较多,如果编辑不能进行较科学的初步遴选,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专家审稿的工作量及编辑部的审稿成本,使同行评议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另外,任何一本优质的学术期刊,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主编不加筛选地使用同行评议通过的稿件,势必影响期刊的整体风格。
综上,只有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科学合理地遴选专家,加强编辑部的管理,充分发挥主编及编辑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期刊审稿过程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鉴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多学科性,应让需送审的稿件作者标识出送审稿件所涉及的学科及附上对稿件的自荐评议,这将有利于编辑对稿件的送审及专家对稿件的把握。
(作者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