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工程科技人才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主力军,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工程师来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而要完成这一紧迫性任务,首先要解决“人才评价”问题,科学的“人才评价”是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有效开发的撬动点。
评价之殇
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其工作不是研究基础理论,而是设计新产品,提出新方案,转化新技术,所以除了专业知识,更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在“合格工程师”数量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由于人才评价不科学导致工程科技人才开发、成长的目标不明确,路径不完善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中国重汽集团和中国兵器集团人力资源部及相关技术人员指出,“职称”是当前工程科技人才评价的主要手段,名义上是“同行评议”,实践中主要是组织相熟或相近专家评定,这种“小同行评议”往往会造成标准因时因地而异,结果常受人情、行政干预,评出的人员水平不一,甚至不同企业互不认同,待遇更不能市场化。包头钢铁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当前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评价缺乏行业统一认可的标准,实际评价方式太过简单,工程师职称评定过于强调英语、论文和学历,对工作能力却要求不严,职称评价跟实际能力要求不挂钩是一种重要缺陷。上汽集团技术及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提出,国家现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评定没有解决好专业分类问题,且评价认定的门槛过低,评出的人员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出与职称等级相匹配的作用,所以企业对员工具有什么职称并不特别在意。
我们的相关抽样调查显示,有42.0%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当前“人才评价有问题”,67.2%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他们的“成长激励不足”,65.2%的受访工程师认为国内工程师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人员水平。整体来看,我国工程科技人才评价在实践中由于评价主体不同、标准不同、方式不同、程序不同及掌握宽松程度的差异,造成工程序列职称作为人才评价和水平标志的功能正在丧失,职称制度在人才选拔激励、人才成长发展中的评判、导引作用大幅减弱,甚至有人认为,当前的工程师制度正在失效,这些反映和问题值得深思。
“专业化”追求
工程科技人才评价,关键是对其“专业化”水平评价。“Professional”在国际行业内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词汇,它代表着规范、标准和水平。如果你不够“专业”,在国际行业市场中你将得不到聘用机会;如果你原来专业现在变得不专业了,还没有进行持续的专业更新,或者违反了专业道德规范,那么你也将被职场淘汰出局。
目前,国内工程科技人才评价制度还未健全完备,难以借助行业和市场力量维护一个专业领域的水平标准和专业纯洁性,也未真正形成基于专业程度判断的职业门槛和等级台阶。虽然工程师职称应当承担后者的职能,但却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能,职称是成为一种水平标志?资历反映?领导恩赏?还是临近退休的安慰奖?其角色日渐不明和尴尬。
那么如何评价工程师的“专业化”?解决之道应该是大范围同行评价,将人才评价放手给市场,给社会,给专业力量,而不是政府评价、单位评价、领导评价或一小部分人评价。对一个专业领域而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政府不是专业部门,如何履行评价职能?当前,政府、组织总是担心放手人才评价,“别人”会评价不好,这太小看市场的力量和专业共同体的力量了。政府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会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造成领导、行政干预评价和官本位至上,最终造成远离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当前工程师职称的现状就是一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