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的定义者之一、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认为—— “人文社科”永远不可能衰落
“人文社科类学科永远不会衰落,即便它们在短期内不被重视,或者吸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社会不可能缺少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尤其是对我们这样有着悠久并且优秀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来说,更是如此。”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昨天在上海交通大学特别强调。
彼得·沙洛维来上海,是参加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联合中心成立仪式,并且接受上海交大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彼得·沙洛维是著名心理学教授,曾于1990年与新罕布什尔大学约翰·梅耶教授联合提出“情商”的概念,准确地定义了情商,并且提出了情商的几种培养方式。
没落是经济危机下的短期行为
不久前,哈佛大学和美国科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各自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美国的人文与社科类学科正在衰落。但是在沙洛维眼中,这些都是经济萧条下的短视行为。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耶鲁大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研究经费。由于美国经济现在还处于萧条之中,美国大多数大学都面临着经费收缩的情况,即便是理工科专业也同样如此。由此学校一直在向国会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对大学的经费支持。
“现在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确实都面临着挑战,但学习艺术、音乐、文学等学科,可以收获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沙洛维说,“确实,即便是耶鲁这样有着大量出色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选择这些学科的学生也有所减少。”但他也注意到,选择这类课程进行修读的学生却并没有减少,“从短期来看,也许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人确实会减少,但一旦经济走出萧条,一定会重新繁荣起来,毕竟在人类的生活富足以后,更需要满足精神的需求。”
“人文社科”有助于领导力培养
曾经提出情商概念的彼得·沙洛维始终不忘自己的本行,“传统的人文艺术和社科科学专业对于情商的培养非常重要,现在不少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情商对于成功领导者的潜在意义,令人鼓舞。”
沙洛维说,情商和智商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只不过情商不太容易被重视,而且很少有学者想办法来提升。但是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和文学都是提高情商的法宝,这也是为什么人文社科类专业永远不会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竞争激烈的大学入学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步入大学校门,这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天资。但高智商并不能自动转化成在大学就读期间就获取的高能力。”他认为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复杂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如何做出高效且高尚的决定。
“这些虽都是最基本的教育课程,却至关重要。因为在任何行业中,这些都是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在美国,这些能力属于'通识教育'。本世纪,这些能力是大家拥有成功领导力的必备条件。”沙洛维称,他的研究显示,情商也是人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