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体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学校党委号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指导学校工作。全校师生满怀激情,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拥抱新时代,书写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新篇章。
不忘初心,新时代呼唤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学校党委就在思考如何用习近平教育思想全面指导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专人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摘编》,精选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号召全校师生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全校师生在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如何以学术卓越引领学校“双一流”建设等问题,领会更加具体,认识更加深刻。
在系统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对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的认识与思考更加全面、更加丰富,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和使命感。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龚一鸣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切实把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一核心要求,培养优秀地学人才。”
学校党委书记何光彩多次在多个场合向师生们强调,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进入新时代,学校要不忘初心,按照新方略,根据新部署,肩负起发展新使命,以拼搏精神、崭新姿态、昂扬斗志,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
办学育人,新模式培育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长王焰新表示,为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按照十九大精神指引的方向,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携手,在北京签约成立“C2科教战略联盟”,就培养地球科学领域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开出了具体“药方”。在协同育人这一模式的培育下,地球科学菁英班已有两届共119名毕业生,其中87人继续攻读研究生,升学率达到73.11%;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多次在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中获得奖项,学生党团支部、学生会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荣誉,为全校学子树立了榜样。
几年来,除地球科学菁英班以外,学校还实施了“李四光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与中科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系统的研究单位联合,分别成立或建设大气科学菁英班、海洋科学菁英班、环境科学与工程菁英班、生物科学菁英班,打破了不同系统间的体制性壁垒,探索“寓教于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实践教学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与教学特色。学校建有周口店、北戴河、秭归三大实习基地,还在全国20多个省区建立了70余个产学研基地,让学生深入到油田、矿山、野外区域以及企业生产、政府机关等单位一线,强化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研创新,新征程凝聚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腹地,2017年启动了“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将自身发展战略统一到国家发展战略上来,努力践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学校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立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
学校围绕国家对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需求,依托优势学科,申报和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2017年8月正式通过科技部组建验收。该中心是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产品应用推广、产业示范的重要基地,能为我国地理信息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国土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参与到地质调查工作,培养高质量的地调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地质调查研究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科前沿,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和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还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强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项目、深化合作内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互惠互利、校地共赢的发展格局。
思政主导 新思想构建新格局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思政课教师们把思政教学当作毕生事业,名师层出不穷,“红歌王子”许水贵副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称号的郭关玉副教授……学校上自书记、校长,下到普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纷纷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力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学校大力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拿出两个学分,每年暑假组织全校大二近4700名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先后建立武汉高科、河南油田、红安县档案馆、英山县乌云山村等实践教学基地,每逢假期,老师们带领学生深入农村、企业,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对接。
作为地学特色行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近65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用艰苦奋斗精神构建校园文化之魂。在“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目标带动下,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激发一代代地大人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教育理想而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立志成才的重要精神源泉。通过深入学习理解十九大精神,师生们切切实实认识到,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立足学习和工作实际,拿出勇气、拿出干劲,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