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社会越是走向文明,越是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知识分子。中国传统文人所推崇的大忠伟节、天地情怀、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既凝炼形成了中国社会道德理性文化基因,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终极价值追求,更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木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经纬与使命担当》
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公开场合代表某种立场,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向他的公众作清楚有力的表述。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鼓励学者要“养浩然正气”、“崇善尚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英雄”、“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等思想。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新时代学者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涵养高贵学术气质提出了新要求。 张载(1020—1077) 苏东坡(1037—1101)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气质,学术也讲究气质。学术气质是学者自己长久的学术修养、文化修养、内在修养平衡的一种结合与结果,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套用以约束学者的价值和规范综合。这些素养、价值和规则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学者个人品性的一部分,铸就学者的学术良心,从而使其内在精神面貌和外在形象完美统一,从内到外显现出的一种独特气质才华和人格魅力。 一提到学术气质,大家或许立刻会想到古今中外一些学术精英和思想大家:洒脱如穿梭于街头小巷求学问道的苏格拉底、真诚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孔子、坚忍如“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严谨如仰望星空的康德、崇高如“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马克思、淡泊名利如“教授乞丐”赵忠尧、至诚报国如“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还会想到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杨、林俊德、张超等一大批优秀学者,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持久的、稳定的学术气质。 钱学森院士 黄旭华院士 南仁东教授 黄大年教授 学术气质有高贵和低俗之分,而志向和品性是区分二者的分水岭。高贵的学术气质是学者学术素养、责任担当、品性风骨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为真善美的统一。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他对美的精神价值诠释,也较好阐释了学术气质的高贵之处。而低俗的学术气质则与善与美无缘,要么“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要么“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要么“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柏拉图将这些违背学术良心的做法称之为“狡诈”而不是智慧。 学者作为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和思想生产的知识分子群体和“人类的教师”,扮演社会良心的角色,必须涵养高贵的学术气质,“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陈寅恪 怀学术勇气,为真理驰骋。寻求并忠诚于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和最高价值。只有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学者才能无拘无束驰骋于真理的疆场。学术勇气外在表现为学者学术过程中由果断性而产生的士气状态,是学者学术自信的体现。当年陈寅恪先生奉行“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三不讲主义,就是对学术勇气的绝佳表达。另一方面,学术勇气内在表现为学者对真理的敬畏和追求。人类文明离不开学者们这种恒久不迁、锲而不舍的执着。如为证明几何定理乞求士兵给点时间就死的阿基米,为捍卫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飞机失事仍不忘保护重要实验数据的郭永怀……他们充分展现了为世界祛魅和为真理献身的学术勇气。为此,新时代学者应当“言为世则,行为世范”,“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求证,不迷信学术权威”,做真理的忠诚探寻者和传播者,远离低俗,摈弃学术屈从,练就一种坚忍不拔的学术勇气。 程颐(1033—1107) 显学术气象,成一家风骨。道学家讲气象,譬如说周敦颐的气象如“光风霁月”、程颢的气象“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朱熹的气象“大中至正”。学术其实也讲究气象。学者眼界、格局、学识、气度、风骨综合所形成和显现的气势和景象。如习近平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好文章气象当如“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有学术气质的学者身上往往会笼罩一种大气象,可能是“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的学术境界;可能是开阖大气、光明磊落、辉光万丈、刚直不阿的学术人格;可能是气貌山海、流连万象、气扬采飞扬、志尽文畅的学术精品;也可能是严谨治学、穷尽六经、经纬百家、洞烛幽微的治学态度……新时代学者立志于形成自己的学术气象和学术风骨,当志存高远,要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雄心;唯精唯一,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真功夫,有涸泽而渔的气概;当顶天立地,学以致用,不虚妄空谈。 范仲淹(989—1052) 持学术操守,名利甘居后。学术操守是学者的品德和气节,是学者安身立命的资本、建功立业的基础和学术威望树立的力量源泉。中国文化中始终流淌着一股清流,那就是高度肯定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人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学术情怀、“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学术操守。之所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拒绝摧眉折腰事权贵、丁腹松愤然辞官这些故事至今传为美谈,主要是因为他们那种不为名利和生活而低声下气、趋炎附势、曲意迎逢的气节和操守。今天,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一个充满风险和诱惑的时代。浮躁风气和投机心理侵蚀着学术,催生诸多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不断考验学者的品性和操守。为此,新时代学者要淡泊名利,远离名利场抑、权力场和那些庸俗的东西,防止学术堕落为附庸风雅的行为;坚持学术独立,保持学者的贵族精神、君子风范,避免沦落为世俗利益的奴隶;保持学者威望,必须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让自己纯洁高贵得不容怀疑会受到任何物质利益的诱惑。 李大钊(1889—1927) 肩学术担当,领时代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者作为真理的探寻者和社会的引路者,需要把自己的生命和时代担当连接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真心实意做民族的仰望星空者,担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学者必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积极作为,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必须“坚持价值引领,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弘扬家国情怀、担当作风、奉献精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原创性的学术概念、学术思想而刻苦钻研。 至善方能至美,至真方显高贵。一个没有高贵学术气质的学者,难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思想家;一个没有高贵学术气质的学者,难以创作出穿越时空的学术经典;一个没有学术气质的民族,难以达到理论的光辉顶点。新时代学者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有“为人民立德立言”的学术志向,要有舍我其谁的学术勇气,要有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自觉,要有“甘于坐冷板凳”的学术定力,誓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科研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