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和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更好地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首次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优秀成果进行集中选介,编辑出版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本书从2017年和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鉴定为优秀等级的450项成果中选介了166项成果,涉及21个一级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各篇成果简介分别由项目负责人各自撰写而成,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借鉴。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姚宏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社会科学运动(1927—1935)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BKS026)结项优秀,其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课题组成员有:高正礼、解莉、李祥兴、魏正山。
【成果简介】
鉴于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新社会科学运动研究现状的考量,本研究成果以1927年至1935年的新社会科学运动为考察对象,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思想史的角度整体上梳理和考察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总结和概括新社会科学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和目标,本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成果的由来,揭示本成果研究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它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概括学术界有关新社会科学运动的主要研究成果,全面总结学术界关于新社会科学运动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同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引出本成果研究的目标指向、问题论域和研究方案,阐明与本项目有关的重要概念,提出本成果研究的基本构想,包括框架结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等内容和设计。
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这种历史文化语境主要表现在近代以来中国在西学东渐大潮中积极主动地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优秀的社会科学成果,同时表现在中国数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学术传统中所拥有的丰厚的社会科学资源,以上两方面因素的互动与矛盾,推动着中国社会科学在近代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新社会科学的创立乃至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想指导。基于此,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明清以降西方社会科学传入中国及其传播过程的解析,对中国古代社会科学历史演进脉络的爬梳及其近代境遇的比较,揭示中国传统学术谱系向近代社会科学的转型轨迹,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所带来的影响,促进了新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初步创建。
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发动大约始于1927年底1928年初。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现实问题,各阶级各阶层都在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出路,纷纷提出各种救国方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以译介、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步社会科学为主要任务的新社会科学运动在革命陷入低潮时异军突起。基于此,第二章重点考察了新社会科学运动兴起的时局背景,深入分析了以《文化批判》《流沙》《思想》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社会科学刊物的主要内容,同时概括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进步社会科学著作为代表的新社会科学论著的翻译出版,正式吹响了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前奏曲”,新社会科学运动由此展现出新的光明景象。
大约从1929年初开始,新社会科学运动像上紧的发条似的得以迅速推进,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共产党的推动、国民党的无暇他顾、新书业的“新时代”等条件。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成立,也是新社会科学运动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使新社会科学运动有了直接的领导机构,推动这场运动在1930年渐次达到高潮。基于此,第三章重点剖析了新社会科学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描述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初期的主要活动,分析了新社会科学运动高涨的突出表现,如新社会科学刊物的纷纷创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先后出版,其他新社会科学论著的大量涌现等,特别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成为新社会科学运动初期的第一场重大思想交锋。以上这些,谱写了新社会科学运动高潮时的大型“交响曲”。
但是从1931年开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党对进步文化的“围剿”和文化专制的加剧,再加上共产党自身“左”倾错误的发展,新社会科学运动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新社会科学出版物这时常常处于“短命”状态,新社会科学论著也急剧减少,但思想界关于新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战从来没有停歇过。基于此,第四章分析了这一时期新社会科学运动面临的复杂形势,阐述了新社会科学运动在曲折中前行的情景,特别是梳理了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和唯物辩证法论战等重大论战的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最后从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社联”的解散等方面剖析了新社会科学运动在30年代中期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总起来看,自1927年底1928年初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兴起,到1935年底1936年初新社会科学运动的新转折,新社会科学运动前后纵横八年,几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期历史相始终。揭示新社会科学运动发生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背景,考察新社会科学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主要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场运动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基于此,第五章重在总结和概括新社会科学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理资源,构建了中国新社会科学的初步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见,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第一,新社会科学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和影响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分阶段实现的?这些事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具有哪些影响?第二,在新社会科学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的交锋和论战是频繁的、激烈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在论战中如何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真理性?如何汲取对方的有益成分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推进新社会科学的丰富和发展?
本研究成果主要阐述和表达了以下思想观点:第一,新社会科学运动实际上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传播和研究为中心的思想理论运动。第二,在新社会科学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而且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行动指南渗入到当时的中国思想理论界和哲学社会科学之中。第三,新社会科学运动不仅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也对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