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科研处)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的五年来,全校上下围绕“八个高水平”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内涵建设为主线,学校科研工作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了一批重大平台,开展了一批重大研究任务,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规划的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科研核心指标快速增长
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立项283项,比上一个五年翻了一番多,增169项,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8项,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承担973课题、863子课题各1项,2009年以前,学校承担此类高级别项目仅1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省部级项目立项446项,比上一个五年增71项。
科研论文:全校共发表CSSCI收录论文1349篇,SCI(E)/EI收录论文1253篇,3篇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著作:出版各类学术著作 259部,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是我校第二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学术著作;《唐诗选注评鉴》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诗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选诗650首,计290万字,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创新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唐诗注评鉴赏力作;《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温庭筠全集校注》等为学界公认的古籍整理标杆性著作。
发明专利:申报发明专利224件,授权发明专利73件。
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78项。
科研经费:纵向立项经费总额达1.51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4倍;横向立项经费0.6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倍,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二、学科平台建设明显增强
按照“校内培养,校外联合,整合资源,凝练特色,提升品质”的思路,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科建设力度,新增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2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民政部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企共建省级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新增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组建高端科研平台5个、校级科研机构12个,组建了18个校级科研团队,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又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创新力和带动力。
三、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学校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或产学研基地50余个,组织参加产学研合作对接会30余次,签订协议400余项,承担各类服务项目2010项。新增清洁生产、林业规划、食品安全监测等3个省部级服务资质,晋升1个国家级甲级资质。为政府提供各类咨询决策报告100余项,其中安徽省政府重大项目2项。先后获得芜湖市政府科技合作奖和弋江区政府科技合作奖。
四、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制订了科研改革指导性和完善科研管理规范性制度共32项,为了谋划科研发展,出台了《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安徽师范大学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安徽师范大学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加强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改革性制度;为了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修订了《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为了充分发挥教授治学,出台了《安徽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为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专利管理办法》;为了加强科研管理,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等三个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等。
回顾过去,倍感欣慰;展望未来,信心满怀。我们将按照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创新举措,以实的制度、实的措施、实的干劲,为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